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专注'无用'之学者,常能洞见无形之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教授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凭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等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获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基础研究的'无用性'何以创造巨大价值?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薛其坤始终探索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这只'无形之手',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在'无用性'与'无形性'间构建强大协同,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实现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实践的高效转化
知识产权架起创新与市场的桥梁,既是创新成果的守护者,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薛其坤认为,知识产权天然具备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独特优势。薛其坤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期间,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他表示:'学校采取专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和校企合作专委会,整合高水平专利机构和技术转化平台资源,建立完善的成果鉴定、评估与转化机制。薛其坤提出,应紧扣国家重大任务,实施专利转化专项工程,推进工程师学院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破除高校与市场间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改革层面,需突破传统国有资产管理思维桎梏,遵循创新转化规律,推进授权机制简化和容错机制完善,强化创新激励,构建高效运行体系,充分释放国有技术资产价值。在发展层面,要以联合科研和知识产权合作为纽带,贯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培育良性创新生态。
薛其坤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表示:'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这项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目标是培育一批精通技术、熟悉法律、了解市场,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守护国家自主创新成果,又能推动其转化落地。强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将有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赋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让知识产权成为创新发展关键
在薛其坤看来,提高创新投资效率、推动高质量转化的关键在于优质技术供给。知识产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技术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度供给的核心要素;既可作为创新水平的评价标准,又能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有效赋能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薛其坤指出:'过去,知识产权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我们深刻认识到这种竞争能够催生颠覆性创新。如今,知识产权已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里程碑和关键钥匙。
40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现已形成较为完备、运转顺畅的保护机制,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薛其坤指出:'知识产权通过制度设计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为技术创新提供明确保护预期,既激励国内创新,又促进国际开放。随着'大保护'理念的深化,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形成了规范的市场链条,涵盖评估、转化、再应用等环节。这种制度确定性为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注入了强大信心。薛其坤指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保护创新成果,更在于推动协同创新与成果共享。”他主张,高端、专业的知识产权智库应持续向专业化、高质量方向迈进,并呼吁其进一步深化对更广泛创新主体和市场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通过支持并帮助这些主体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将产生深远而实际的影响。
最后,薛其坤勉励青年人才:“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应用知识同样关键。希望你们通过不懈努力,持续推动知识在中国的创造、应用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