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自1994年中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以来,中国已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军者,专利申请数量从最初的98件激增至去年的69610件,这一飞跃式增长表示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在国际专利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
1994年1月1日,中国成为《专利合作条约》(PCT)成员国之际,上海一家专利代理机构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国际申请,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领域征程的开始。通过提交一份PCT专利申请,申请人可在所有成员国同步寻求专利保护,大幅简化了国际专利申请的复杂程序。鉴于其广泛的国际认可度,PCT已成为衡量国家创新水平的核心指标。PCT专利申请量领先的国家,往往被视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产权"概念在中国迅速普及,全国各地密集举办相关研讨会、专题讲座及培训项目。与此同时,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成为舆论焦点。截至1994年,已运行16年的PCT体系,其成员国已覆盖所有主要工业化国家。自加入PCT首年仅提交98件国际专利申请以来,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者通过PCT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已突破7万件,连续五年蝉联全球榜首。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不仅在太阳能电池专利申请方面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更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有效全球专利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2024年10月,北京举办中国加入PCT 30周年庆祝活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莉萨·乔根森表示:“中国如今已成为专利强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这些成就凝聚着持续改革的不断努力。自加入PCT以来,中国推进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现代化进程,通过《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多轮修订,实现了国内立法与国际规则的深度衔接。过去30年间,众多中国企业通过PCT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投资知识产权事业,推动企业自身的创新增长。
小米便是其中之一。过去,性价比是其在市场渗透中的主要竞争优势。然而,这家本土智能电子制造商曾以性价比优势迅速打开市场。而鲜为人知的是,其长期位居中国企业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前列,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十年前,小米在印度因智能手机技术与爱立信陷入专利纠纷。这一“成长的烦恼”是许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扩张中面临的共同挑战,促使小米将重心从成本竞争力转向知识产权竞争力。为此,公司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产品性能与设计。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新入者,小米已在电池技术领域获得257项专利。小米集团法务部副总裁表示,专利转让不仅为公司增加了收入,也为公司探索新业务领域、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全球专利的激增得益于其稳定的经济发展和对自主创新的坚守。此外,中国知识产权部门也积极协助国内企业解决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信息指导和培训,帮助它们规避潜在风险。中国通过积极参与PCT体系实现了双向共赢。通过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中国构建了更加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和战略布局。
跨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的专利维权案是一个典型案例。2021年,针对某仿制药企对其在专利保护期内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提出的专利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严格审查双方证据材料后,依法作出维持专利有效的裁定。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是拜耳公司的专利胜诉案。2019年,这家跨国制药企业在华成功维权,法院判令侵权方赔偿2562万元人民币(约合350万美元),创下中国医疗器械领域专利侵权案件最高判赔纪录。拜耳中国负责知识产权的副总裁表示:“惩罚性赔偿的引入显著增强了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威慑力。我对中国创新环境的持续改善充满信心。”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持续强化显著提升了外商在华创新布局的信心。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中国累计授权外国发明专利9.2万件,同比增长5.3%;同期,外国企业在华商标注册量达12.1万件,增幅达13.1%。
中国深度参与PCT体系国际合作,已与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协作机制,并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进程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借助中国加入PCT体系30周年的契机,中国期待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他表示:“中国积极参与PCT体系改革,致力于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完善与创新。通过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中国为全球创新主体提供更优质的制度保障,助力PCT体系现代化进程,促进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