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
我国强调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优质新型生产力。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过400万件。在过去五年中,专利转换率也稳步上升。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9.4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9.8%。然而,到2022年,中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仅为3.9%,明显低于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远远落后于美国(50%)和德国(超过80%)等其他主要国家。
为了充分释放大学专利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提高专利质量,加强对专利商业化的政策激励。早在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发布了提高高校专利申请质量的指导意见。2024年,多个政府机构启动了激活高校和研究机构现有专利的工作计划,旨在应对专利商业化方面的挑战。此后,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大学出台了各种政策,促进有效和高效的专利商业化。
基于多方努力,我国大学专利商业化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一些大学已经开发出专利商业化的成功模式。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有组织技术成果转移”,浙江省试点“先用后转”模式,扩大了校企联合专利成果池的范围。此外,尽管转化率相对较低,但大学专利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23年,每项校企合作发明专利的平均产业化收入超过1033万元(140万美元),比企业专利的平均收入高出24.5%。然而,推进高校专利商业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国内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可以结合国外成功经验,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首先,从源头上提高专利质量至关重要。由于许多大学专利缺乏实际应用前景,最初并不打算商业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中制定了几项战略,包括促进大学研究模式的创新,强调将“高价值专利”作为评估研究成果的指标。一些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开创了应用前质量管理系统,使用IP-Genie等平台全面评估每项技术的潜力。这样的资源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专利质量和利用效率,为商业化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拓宽专利商业化的市场渠道也至关重要。有效的专利商业化依赖于大学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强有力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并相应地调整创新。中国许多地区已经在推动建立创新联盟,专注于解决技术瓶颈,促进了专利申请和商业化的整合。应鼓励大学参与进来,了解市场需求。此外,WIPO Green等技术服务平台已经将1000多项技术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可以进一步推动专利商业化。
优化大学内部的专利商业化管理同样重要。建立专利资源数据库,建立技术转让管理办公室,同时采用开放的专利许可模式,可以大大加强商业化。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领先大学已经成功地利用技术转移,将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专业技术转让管理办公室不仅要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还要从技术角度管理专利组合,与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相结合,激活高质量的专利库。大学可以采用开放的专利许可模式,利用政府平台更好地解决供需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专利商业化。
提高高校专利转化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学习国际实践经验并在国内进行创新,中国可以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