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
继教育、旅游和医疗等领域之后,人工智能即将应用于我国司法系统,帮助法官提高工作效率,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法律服务。
11月,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法院出版社总编辑余茂玉公布了一个人工智能司法平台,已经在中国网络空间管理机构注册了。“该平台是建立在海量、权威和高质量司法数据基础上的国家级法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余茂玉说,并透露它已经收集了3.2亿条法律信息,包括法院裁决、案件和法律意见。他补充说,该平台可以整合大量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要求快速生成内容,因为它能够理解法律术语和逻辑推理。
人民法院出版社的另一位官员表示,尽管电子设备已经在辅助法官们,但该平台可以节省他们查找和审查法律材料以及选择案件的时间和精力。他解释说:“该平台可以对大量电子文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更快的反应,抓取要点,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 他说:“简而言之,它将成为法官的法律助理,协助分类法律信息,帮助他们减轻负担。” 该平台经过进一步培训和优化后,还将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比如居民,将能够使用它来满足他们的法律需求。官员说:“例如,平台了解人们对法律问题的非专业查询后,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调解和诉讼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咨询。” 这并不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利用新兴技术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该人工智能平台是让法院“更智能”的最新举措。
今年早些时候,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一个电子档案,供公众检索具有里程碑意义和重大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旨在及时回应公众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如精神虐待、网络欺凌、电信欺诈、家庭暴力和正当防卫等。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法院还建立了多个网络平台,包括搜索判决书平台和旁听审判平台。这些网络平台旨在简化法律程序,为诉讼当事人提供更便捷的途径来跟进案件并获得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