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截至2023年底,中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有关情况。
建设人才高地,向更高水平跃升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张志成介绍,《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部署实施知识产权人才高地重点人才项目,主动谋划在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已经在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更加紧密、畅通人才职业发展路径4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蔡鑫介绍,北京开展知识产权专业高级职称评价工作,已有百名各领域知识产权人才在“十四五”以来获评知识产权高级职称;以知识产权服务业为突破口,从头部专利代理机构中遴选引进人才;成立国家实验室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出台国家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指引,推送68项知识产权服务事项清单。
在上海,同济大学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常态化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济大学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中国政府知识产权硕士项目等,力促国际人才密切交流。在广东,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落地建设,举办行政管理人员轮训和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人才培训。
“截至2023年底,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张志成表示,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引领带动全国各地建设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培养专门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十四五”以来,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不断加强,系统开展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轮训150余期,提升履职能力;着眼前沿热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急需人才培训,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宽培训渠道,持续做好知识产权远程培训课程建设,不断拓展培训覆盖范围,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作为知识产权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培训机构,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刘剑介绍,近4年来,培训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组织相关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近2000人次;共组织各类涉外培训19期,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民间交流。
“清华大学目前正在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硕士项目’,把知识产权与理工、管理、经济等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同时,我们积极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水平,于2023年11月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签署了协议,新设‘知识产权与创新政策’联合硕士项目,今年就会面向全球招生,第一批学生将在9月入学。”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介绍。
发挥智库作用,突出高端与特色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持续推进高端智库和特色智库专业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由48名知名专家组成的第五届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其中两院院士9名。这些专家来自知识产权各领域,同时新吸纳了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领域新业态的专家。
“本届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建立起专家建言机制,已围绕标准必要专利政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前沿热点、焦点问题形成多项专家建言。”张志成介绍,“十四五”以来,委员们累计参加各类知识产权工作700余项,涉及委员近1200人次,全方位支撑了知识产权全链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