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介绍,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有力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了创新活力。在创新能量更快释放的基础上,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明显更加活跃。为知识产权服务的金融方案向市场主体注入资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知识产权效益也日益增长,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知识产权运营蓬勃发展
2021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42万次,同比增长15%。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
据中国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利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正在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已批准建立33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将知识产权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支撑。CNIPA还与财政部合作,在重点城市建设运营平台、培养机构、分配资金和执行项目。
雷司长还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如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设计专利评估国家标准、持续公布备案许可协议的专利提成率统计数据、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价格检测系统等。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专利商业化专项计划,同时要求地方行政部门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项目与专利商业化项目结合起来,并与高校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进行整合。
专利商业化在大学和研究机构蓬勃发展
尽管中国的知识产权交易已经非常普遍和活跃,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利商业化仍以较快的增长速度脱颖而出。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4%,远远高于所有其他类型的创新者的平均水平。其中30%的专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
教育部科技和信息技术司司长雷潮兹表示,已采用两种措施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即“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关于“科研成果质量升级”,教育部强调研究成果是否满足了工业和企业生产的需要,是否解决了困扰企业的突出问题。在“加强政策激励”方面,大多数大学将薪酬比例提高到70%,有的甚至超过90%。
知识产权融资带来“真金白银”
“虽然2021年上半年经济疲软,但通过专利和商标质押融资达162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5%。在所有项目中,贷款上限在1000万元以下的普及优惠项目达到7345个,增长112%,有效缓解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资金担忧。” 衡付广表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营资金、证券化等措施有效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资金保障,为中央政府实现社会保障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309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这得益于相关服务体系和能力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保监会法律法规司司长李翰阳表示,其下属办事处与相关机构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布了支持政策。一些银行主动联系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双方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联合创新实验室,鼓励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大胆、自愿”。